交友之道

  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見朋友對我們的影響之大,所以必須了解什麼是益友,什麼是損友。真正的好朋友是能互相規勸、砥礪的。「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除了親人,朋友是我們人生道上不可缺少的一環人際關係,而且許多事情是靠朋友知交才能處理的。「交友之道」有哪些?如何才能得到真正值得交往的朋友?
  第一、以德交友,患難與共:要如何交朋友呢?首先須問自己想交什麼樣的朋友。如果希望交到真心的朋友,就要拿出自己的真心,以道德、以義氣、以慈悲來交往;如此得來的朋友,在最緊要關頭時,大都能同甘共苦。所謂「患難見真情」,在最困頓的時候,還能不變初衷的支助扶持,才是真正的朋友。
  第二、以誠交友,肝膽相照:和朋友相處,彼此要講究知心,講究坦誠,講究肝膽相照。雙方以真實的言語、真實的感情交往,擯除利害關係,擁有手足般的義氣情誼,能相知相惜,相互關愛,彼此扶助,就是真正的肝膽相照了。如戰國時的隱士田光,為助燕太子丹刺秦王,舉薦荊軻,更為守秘而刎頸,田光之忠誠,可謂肝膽相照。
  第三、以知交友,見多識廣:見識廣博或具有專業知識的人,會受到朋友的尊重與信賴。同樣的,要結交有內涵的朋友,也要先充實自己的內涵;懂得隨時吸取新知的人,智慧容易開啟,也會吸引許多見多識廣的人到身邊來。劉禹錫之交往即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第四、以道交友,法樂融融:「道風德香傳千里」,有道德的人、有修養的人,無人不欣喜,不論遠近,大家都會爭相來親近。和他交往的人,也都會依他自勉,而得到提升,此即所謂「與善友交,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
  中庸說:「待人以誠,感人以德,交人以善,這是率性之謂道。」朋友交往以誠以真,相待以禮以敬,相處以平以淡,相勉以學以道,都是交朋友的原則,所以交友之道有四點:
第一、以德交友,患難與共;
第二、以誠交友,肝膽相照;
第二、以知交友,見多識廣;
第四、以道交友,法樂融融。

君子的交友之道

朋友有兩種,一種是有益的,另一種則是有害的。孔子曾經提出過「益友」的三個條件。「友直、友諒、友多聞」
首先是「直」。直不但是心理不拐彎(正直),而且是嘴上也不拐彎(直率)。一般人,做到「正派」並不難,做到「正直」就難一些了。而要能夠看到別人的缺點、錯誤就說出來,尤其是敢於對自己親近的人(如朋友)直統統地說出來,做到「直率」,就非常之難。難之一在於礙於情面,很難說出口;難之二在於顧忌功利,很難下決心。於人有損(傷了對方的面子),於己無利,便很難會有人去做這種「蠢事」。然而直言雖然難聽,卻是出於「真愛」。故如能得一「直友」,實乃人生之大幸。

其次是「諒」。朋友犯了錯誤,自己能夠「諒解」;或做了對不起自己的事,自己能夠「原諒」,這並不算很難。但是,要真正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設身處地地予以「體諒」,就不容易了。尤其是他做了公認「不仁不義」的事,直接損害了自己,又沒有道歉,還能不顧自己背上黑鍋而予以「曲諒」,那就真是其難無比!

一個看重名譽的人,為了名聲而「直」,還不難;一個追求實利的人,要他不顧名聲而「曲」,也不難;而要一個既不顧名聲又不顧實利的人地去「曲諒」朋友,就幾乎難得「不合情理」。但有這樣的朋友,才是真朋友。

第三就是「多聞」了。博學多聞的人,當然也是「益友」。相反則是「損友」。「損友」也有三個特點。第一,外表堂堂正正,但說的都是官話、客套話、場面上的應酬話,表面上無可挑剔,內心卻並不正義,所以是「不直」;第二,只知逢迎討好對方,甚至不惜附和錯誤,「指鹿為馬」,表面體貼諒解,內心卻並無真誠,所以是「不諒」;第三,誇誇其談,言不及義,表面上能言善辯,內心卻胸無點墨,當然不能算作「多聞」。這三種人,頗具迷惑性,其實最害人,所以是「損友」。因此,君子的交友之道,就有以下幾項原則:

第一是「尚自然」。不強交,不苟交。真正的朋友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你可以去尋找機遇,但不能製造機遇。輕率就更不好,「生死之交一碗酒」,爽則爽矣,其實靠不住。

第二是「超功利」。因「利」而勾結者,不能叫「朋友」,只能叫「朋黨」(狐朋狗黨)。這種人,因唯利是圖,所以利益相同時,便狼狽為奸;無利可圖時,便作鳥獸散;一旦利害衝突,便反目為仇,互相廝咬,哪裡還有情誼可言?只有因「義」而結交者,才既可為正義而併肩戰鬥,也才可能在一方有過時,敢於直言成為「直友」,或因大義而曲諒其小過,成為「諒友」。

第三是「去嫌疑」。朋友之交,貴在忠信,一有狐疑,便生隙。故曰「識人不可不真,疑心不可不去,小嫌不可不略。」其中最難做到的是「小嫌不可不略」。因為正派人都難免清高甚至孤高,常自詡為「眼裡容不得一粒砂子」。對自己固然要求嚴格,對他人要求也不會低,而且往往認為那不過是「起碼」的要求。於是,小有不滿,便課以大罪名,一心只想關係正了又正,友誼純了又純。結果,「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最後只能孤立自己。真正的「君子之交」,誠應「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著眼大處,不拘小節,求同存異,才是長久之計。

第四是「多寬容」。寬容是雙向的。既要對朋友寬容,也要對自己寬容。不能因為自己做得到,就指責他人有過失;也不能因為自己做不到,就覺得沒臉見人。「金無足赤,人非聖賢」,每個人,都有力所能及者,有力所不能及者。所以,既不必苛求於人,亦不必苛求於己,以免失去了朋友之間的平等。

第五是「有肝膽」。能不能「去嫌疑」而「多寬容」,全在於有無「肝膽」;而有沒有「肝膽」,又全在於是不是「超功利」。實際上,君子因為重義輕利,個人的成敗得失都無所縈懷,自然胸懷坦蕩;小人因為重利輕義,或害怕所求不可得,或害怕所得不能保,自然患得患失。這就叫「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與人交往時,君子襟懷坦白,安詳舒泰,從不以強凌弱,仗勢欺人;小人則衿己傲物,唯恐失尊,難免盛氣凌人,不依不饒。這就叫「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同理,君子求義,只須反躬自省

;小人逐利,勢必趨炎附勢。這就叫「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求諸己者,衿而不爭,群而不黨,自然淡泊寧靜;求諸人者,相互勾結,相互利用,少不了吃吃喝喝,說些甜言蜜語,給些蠅頭小利。這就叫「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益友與損友,豈非正是君子與小人之別?

 

如何交到好的朋友?

第一,要能先為他人的利益設想。

跟朋友接觸時,考慮到自己可以幫助他什麼忙。如果自己無法給他什麼東西,至少不可使對方覺得困擾,或浪費對方的時間。即使是我求助於他,也要用誠懇的態度,讓對方覺得歡喜。如果他人求助於己,要想那就是給自己奉獻和成長的機會,等於是他給了自己的幫助,如此存心,就會交到真心的朋友。

結交真正的朋友要慢慢來,需要時間。在交往的過程中,讓彼此的友情培養起互信、互敬、互助的深度及濃度。所謂患難見真情,真正的朋友是他沒有想要佔你的便宜,也不會拒絕你給他的好意支援;對於他需要的東西,與你對他的幫助,他都一樣滿足。物質的支援是需要的,精神的鼓勵更重要,這就是重道義的朋友。

第二,要把自己的心量擴大。

多一分心量就多一分人緣。如果對方已把你當作好朋友看待,講話就會比較直接,也比較公正,不會兜著圈子說客套話,但會讓人很難接受。這時候,你的心量要大,就是對方誤會也不介意,要曉得對方是

知心的朋友,他不會有惡意的。

第三,要互信。

朋友雖然當面批評你,對你指責很多,你對他要有信心,他不會在你的背後出賣你。建立在互信的基礎上,友情就比較穩固。彼此有了誤會,要設法去瞭解對方在想什麼,適時而主動地解開誤會,並向他表示歉意,不該讓他產生誤會。當對方發生困難時,要去關懷他、協助他。雪中送炭的患難之交最能令人懷念,甚至遠離了的朋友,將會再度成為你的知音。

遠離損友

另外,還有一種情形,本來是好朋友,漸漸地遠離了,也互相失去了聯絡。如果發現了,就趕快打電話給他,向他請安問好。如果誤會產生了,朋友不見了,若想挽回昔日的友誼,往往由自己來努力是最好的方法,但也要不著痕跡,不要太勉強,要有一段時間來沖淡誤會。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時間久了,他會看出你對他沒有敵意,看出你並不是如他所誤會的那麼壞。

結交不到真正好的朋友,也千萬不要交上壞朋友,有一些禮尚往來的普通朋友,或是見面三分情的點頭寒暄的朋友,也是蠻好的。縱然終生找不到推心置腹的好朋友,也沒有關係。只要你自己做每一個人的忠實朋友,用心去關懷他人,不論他們的感覺如何,反應如何,你就是他們的朋友,他們也是你心目中的好朋友了。(原載《天下雜誌》一八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