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不忍」是管教的危機

 

為人父母者無不希望教養出有能力、有自信、負責任、受歡迎、謙虛快樂的孩子,但如果無法克制「不忍孩子受挫」的衝動,以至於放任或過度保護孩子,最終會導致他們對自己沒信心、對別人不尊重、成就表現低落、人際關係差等……諸多父母不樂見的結果。例如:
1. 不規範行為。

因為不忍看見孩子的需求與慾望沒辦法馬上得到滿足,即使孩子的行為已經侵犯到別人的權益、對別人構成困擾,也不加以規範。譬如任孩子在公共場合喧嘩,當孩子和別人有爭執糾紛時,只要孩子不是吃虧的一方,就放任不管……等。
2. 不要求負責。

因為不忍孩子必須付出心力承擔責任,即使是孩子已經有能力做的事情,也捨不得要求他自己做。譬如幫孩子提所有的物品、只要孩子念好書就不必參與任何家務……等。
然而,父母必須體認,考量別人的感受、適度約束自己的需求,是重要的人際能力之一。而適度的磨練與挫折更是生命成長必要的養分,因為許多深層的快樂都來自於延宕滿足與克服挫折的歷程。
被別人伺候得好好的孩子沒有機會探索、發展自己的能力,長久下來會變成不敢嘗試、對自己沒有信心。以為只要喜歡就可以的孩子,往往理所當然的要別人來配合他,無法尊重別人。缺乏自律的孩子意志薄弱,無法克服內在的困難與障礙,沒有堅定執行自我要求的力量,因此難有亮眼的成就表現。而寵溺所造成的懶散、驕傲、貪得無厭等,恰好都是相當不利於人際關係的性格特質。父母尤其難以想像的是,這樣長大的孩子未必快樂。孩子一旦習慣了需求要馬上得到滿足,碰到挫折時就特別容易感到不耐與憤怒。
「被溺愛兒童症候群」是二十一世紀兒童教育界最憂心的問題。要避免因寵溺造成問題,需要父母適度的抽離,在「不忍」的感性基礎上發展「管理」的理性作為,於日常生活中落實管教的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