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
2007.11.12
綁3萬個蚵殼
補習1個月
本報訊
初秋傍晚,雲林縣口湖鄉宜梧國中的葉人誠,拎著塑膠袋裝的白飯、菜餚,那是午餐剩下的飯菜,黝黑的他站在放學隊伍顯得靦腆;十四歲的人誠,就像寒天時節,成千上萬逆流洄游的烏魚,抱著遠大志向,腳下就是勇往直前。
在塞滿蚵殼的矮破房子屋簷下,下肢蜷曲癱瘓的葉媽媽,雙手穿著蚵殼,一串十個工資一元,掉在腳下也許連彎腰都嫌懶的一元,對這對母子來說,一個錢要打十個結。
家裡靠低收入戶補助津貼過活,人誠拿定主意好好用功,月考都在十名內,只可惜英文不爭氣,只考四十幾分,為了更上層樓,他有個心願想補英文。
「三千元!」電話那端說。人誠媽媽快速掛掉電話,全家三口一個月生活費不過一萬元,三千塊補習費是天文數字。
母子決定綁蚵殼賺補習,周末一起蹲在屋簷下穿洞、打結。瘦小的阿誠,吃力提著三串蚵串兩端,甩上門外積成堆,這只是補習費的百分之一,綁完三萬個蚵殼,才夠補習一個月。
人誠的拚命,不禁令人想起五十年代的台南官田,那個瘦弱的佃農之子奮鬥變成政治領袖的動人故事。
五十年後的今天,台灣社會貧富差距拉大,教育的城鄉落差越是明顯,當台北的孩子忙著補習,不想輸在起跑點時,台東、南投等地的偏鄉小孩卻必須為自己的下一餐努力。今天出身海邊村落的葉人誠,不補習光靠學校讀書鹹魚翻生的機率有多少?
全家忙翻天 家長忘了開學日
新竹縣尖石鄉後山的秀巒國小,這個學期開學,應該有卅位一年級新生報到,開學日當天竟然有十位小朋友沒來,學校老師帶著替代役男騎機車滿山找,原來是許多家長忘了開學日,大清早帶孩子上山幫忙採高麗菜去了。台東瑞源國中校長張新發無奈地說,學校老師在課後輔導、生活照護上真的已經盡心盡力了,留在村子裡的孩子很多是隔代教養、單親及低收入戶等教育弱勢生。這些學生的家庭功能薄弱,連三餐都難保,如何支援教育?「在這裡學校老師要肩負八○%的教養責任」,學校教育扮演更吃重的角色,往往是先解決生活問題重於提升學科能力。
像新竹、台東這樣的結構性問題,各地偏鄉都有。
就讀南投縣信義鄉民和國中的小明,父母不常在家,師長偶遇家長,請他們關切孩子的功課,卻常得到「老師,我們家小孩不是讀書的料啦!以後畢業不用升學,讓他出社會工作就好啦!」的回應。小明今年基測只考了PR值十以下的成績,他坦言這樣的成績沒學校念,只好像父母親一樣到山區打零工,但他還是希望現在念國一的弟弟不要步他和父母的後塵。
低收入家庭 先天後天都劣勢
台北縣萬里國中在創校卅八年的歷史裡,只有前四屆的學生考取過前三志願,今年五十八人參加基測,其中就有廿二人PR值在十以下。這些考生的家庭背景也多為單親及低收入戶。
「基礎不佳與家庭環境是造成學生學習成就低的主因」,已經到該校二年的李永旭校長指出,家境尚可的國小畢業後,多選擇越區到基隆讀國中,留下來的「二軍」,學校老師教起來挫折感很重。台南縣某個鄉公所為了鼓勵學生留鄉就讀,特別祭出三年學雜費全免及考上志願發給十萬元獎學金的措施,依然有五成以上的學生外流。先天不足,後天又失調。李永旭說,他們學校有一班,三年六學期換了五個導師,因為偏遠教學資歷對老師可以加分,很多老師加完分就走人,少了加分誘因,老師又不肯來。「這問題有解嗎?」
「電視新聞不是都說,大學生和修車工人薪水差了一倍」,台北縣欽賢國中兩位PR值只有五的學生,異口同聲地提出「讀書無用論」;這樣的結果讓剛從台北市回雲林莿桐老家服務的僑和國小校長簡三郎很訝異。
看學生志願 城鄉差距攤眼前
他說,在台北教了廿幾年書,都市孩子的志願八九成都是要上建中、北一女,光從學生的志願就可以嗅出教育的城鄉差距了。
看著學校裡半數以上隔代教養的孩子,國中畢業不想升學居多的現象,台南縣左鎮國中校長胡清旺感慨萬分地表示,過去我們說「富不過三代」,但現在卻是「貧逾三代」。他說,現在偏鄉的孩子不但沒有父母支持,甚至還要分擔家計,沒錢念書,體認賺錢比讀書重要,這背後潛藏的社會危機,實在值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