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 2007.11.12 
做董仔混大仔 不當細漢仔
本報訊

     阿扁總統常說,「有夢最美,希望相隨」,出身三級貧戶的他,在台灣窮困的年代,透過公平的教育制度和個人的認真打拚,爬到今日國家領導人的位置。同樣出身貧寒家庭的前教育部長郭為藩、林清江、黃榮村,也是因為早年受到良好的學校教育、自身的勤奮努力,以及國家的栽培,才有日後的成就,甚至成為推動教改的參與者。

     時空拉到現在,偏遠地區弱勢家庭的孩子,他們的夢是什麼?他們的希望在哪裡?他們還有可能透過現行的教育制度和家庭、個人努力成為另一位陳水扁、郭為藩、林清江或黃榮村嗎?

     如果人生可以重來一次,出身三級貧戶的阿扁,有沒有機會再次出頭?

     人生若重來 貧戶阿扁難出頭

     「難!」有八個兄弟姊妹、小時候父親長期臥病、家境貧苦的郭為藩說,早年的台灣社會,清寒的家庭很多,但父母多很重視孩子教育,因為讀書是重要的翻身機會。現在剛好相反,偏遠地區的弱勢學生,多半來自隔代教養、單親或外籍配偶家庭,這些家庭根本不重視教育。

     「雪上加霜的是,近十多年來的教育改革,偏重教育自由化,而教育自由化對社經地位較佳的家庭較有利,城鄉學生學習落差已呈現M型,如果政府再任由這種現象發展下去,貧窮弱勢會變成遺傳現象。」郭為藩憂心地說。

     出身貧窮或富裕家庭、天生聰明或愚笨是任何社會都無法避免的,但只要政府的「教育均等」政策推動得宜,天生的差距是可以拉近的。十年教改的許多政策恰好相反,提供的是一個可能讓弱勢族群「輸在起跑點」的不公平的國民教育,城鄉學生的英文程度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國教不公平 兩極發展趨嚴重

     九年一貫課程規定,英文從小三才開始,但許多縣市卻早就從小一開始教起,有的父母甚至從小孩上幼兒園開始教。如果學校可以提供好的師資和教學環境,落差還不致太大,但現在偏遠地區很多學校連一個合格老師都沒有,兩極發展的雙峰現象才會越來越嚴重。

     即使是同一個鄉鎮,孩子的夢也是今昔有別。出生雲林台西鄉的前教育部長林清江,三歲時父親過世,家境十分清寒。他從小奮發向學,考取公費留英取得博士學位返國後,投身教育工作,曾被譽為「偉大的教育工程師」。然而,今天在他的故鄉,濱海小鎮與海風、飛沙搏鬥依舊,但貧窮人家卻看不到是否還能出現一個教育博士。

     台西風雲夢 是歪是正靠運氣

     在台西長大的小歪,今年剛從國中畢業,他的夢,不是高官,也不是學者,而是想學過去很多海口囝仔北上在三重埔、台北橋下討賺,闖出自己的名堂。小歪說,他知道有些同學的哥哥在外地打拚,成就很好,有人做「董仔」,也有人混成「大仔」,他覺得這兩種都不錯,就是不要留在鄉下做「細漢仔」。

     他決定畢業後到「大仔」那邊實習一陣子,磨練經驗,再找機會出外打天下。小歪說,他的本名有個「正」,取名小歪,意思是小小的不正,是正是歪全靠運氣。

     「小孩是張白紙!」前教育部長黃榮村感慨地說,他能有今天,靠的就是學校教育。九年國教既然是義務教育,城鄉落差不能全部推給家庭結構,學校教育也應該徹底檢討。

     「教育自由化和社會公平應同時並重。」郭為藩說,教改十年,政府過度重視自由化的結果,無形中拉大了城鄉差距。他表示,美國自二○○二年開始推動「no child behind」措施,透過全國評量,強迫教育落後地區的學校加強學生的課業輔導。他認為我們從民國九十年開始實施的國中基本學力測驗,不該再列為最高機密,應該公布各縣市鄉鎮及學校的成績,以更積極的作為縮短城鄉差距。

     教育商品化 城鄉差距更拉大

     台北縣教育局長劉和然也同意上述說法,他說,十年教改最大的問題出在未做好偏遠地區師資的配套,這才是造成教育城鄉差距拉大的主因,他也主張台灣教育應該「休養生息」一段時間,真的應該讓家長和孩子喘口氣。

     十年教改使台灣的教育越來越商品化、精英化、貴族化,大批輸在起跑點的學童,不僅因而難以翻身,也足以影響國家整體競爭力。如果政府不嚴肅面對,還可能演變成社會動盪,成為治安惡化的溫床。教育部或政府決策者,與其好高騖遠推動遙不可及的十二年國教,還不如務實地認真檢討目前以高等教育為主的資源分配,將面臨衝擊的國民教育基礎先打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