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建立孩子正確的金錢觀004
文/台北市立師院實小附幼教師 馮麗琦 本文節選自2004 -1月《小小天地》
常聽到或看到報章媒體報導,許多青少年孩子們拿著父母的附卡或自己辦了信用卡猛刷,卻無法支付帳單的錢,如果家中的經濟狀況富裕,父母還可以幫忙解決,但一般小康家庭或是經濟能力差的家庭可就經不起孩子的任意揮霍了。
因此在現代充足富裕的社會裡,孩子的金錢觀是否正確,也足以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若能從小培養孩子正確金錢觀,定也能讓孩子培養出客觀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一、父母的金錢觀直接影響孩子
隨著社會的變遷,台灣社會裡出現了許多有錢人家,有人因土地價格暴漲,一夕間成了財主,有人因股票獲利,,一天內就賺進了千萬、甚至億萬錢財,孩子們也因父母的生活富裕,而享受了富足的物質生活,但孩子卻無形中養成浪費的習慣。
在學校裡常會撿到孩子們的用品及衣物,但孩子們卻一點也不在意自己的衣物或物品掉了,因為家長給他沒的觀念是-再買過新的就好了。
當然如果東西壞到無法修理或是努力去找尋掉的衣物還是無法找到,就只得買過新的,但連修都沒修,找都沒找,就說要買過新的,這對似懂非懂的孩子而言,他的價值觀就會認為:反正不用我擔心,也不用對自己的用品負責任,反正壞了或掉了,爸媽又會幫我買過新的,久而久之,孩子不懂得保管自己的物品,養成浪費的習慣,即使有萬貫家產,也經不起這樣無限的浪費。
二、孩子從保管自己的物品做起
即使是有錢人家,也不能讓孩子勿以為錢財是很容易取得,必須透過辛勤的工作換取而來。 因此讓孩子學習從保管自己的物品做起。
在孩子的每一項物品都寫上名字或貼上標記,並教孩子如何收那保存,如果孩子真的不小心將自己的物品弄丟了,父母不要馬上幫孩子買過新的,應讓孩子感受到不方便。
例如:制服、外套、鉛筆盒、水壺等日常必需品,孩子經歷這些不方便的日子,會有所警惕,慢慢地會學會謹慎小心地保管自己的物品,即使不小心弄丟東西,也會積極的找尋,如果真的找不到也沒關係,畢竟孩子盡力了,而且孩子積極的態度,也顯示了他愛惜物品、不浪費的美德正逐漸在孩子身上建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