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小寶貝的自我約束力006

來源:音象教育論壇

日常生活中,這樣的情景是否曾出現在您的周遭?當孩子做錯事,您會責罵威嚇還是好言相勸?到底要採取哪些方法,才能培養自律自重、人見人愛的小天使?

案例一
小廷在公車上又吵又鬧,整車的乘客被他吵得很不耐煩,紛紛將目光投注在小廷的媽媽身上,希望她能有效制止孩子喧嘩。於是,媽媽不得不向小廷說:「不要吵,再吵,司機叔叔就要把你趕下車了。」

 

案例二
小君上學快要遲到了,爸爸一邊坐在電視機前看著「股市大亨」節目,一邊大聲嚷嚷:「還不趕快出門去上學!小心等一下被老師記遲到、罰站。」

案例三
小娟在圖書館直嚷著肚子餓,媽媽隨手塞了一包餅乾給她,但又怕引起別人異樣的眼光,不得不對小娟說:「趕快把東西吃完,不然等一下會被圖書館的阿姨罵哦!」

案例四
小強住在一棟舊式公寓?,他時常把自己家?的客廳當作運動場一樣,又跑又跳。樓下的李伯伯打電話來抗議,媽媽不得不對小強說:「你看吧,你還跳!當心樓下的伯伯上來罵人哦!」

看完了上面這幾個案例,您是不是覺得似曾相識?其實這樣的情況,時常會發生在孩子與我們的身上。這個時候,您都如何處理呢?

以講理代替威嚇

當孩子做錯事時,我們常常忽略了先教孩子真正的道理,而容易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別人身上。「在公車上為什麼不能吵鬧、玩耍、嬉戲?」、「在圖書館應該遵守哪些規定?為什麼要遵守?」、「為什麼不要在家?跳來跳去?」父母有責任告訴孩子,並要求孩子自律,而不是用言語來恐嚇他。

「等一下你會被某某趕下車」或「等一下你會被某某罵」等等,這樣的恐嚇言語聽多了,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認為「那些大人很兇,很不講理」。所以自己只好一切照規定來。即使他知道圖書館內不能吃東西,但只要不被發現,不遵守也無所謂。

這不僅對孩子的心智造成了不良的影響,也破壞了孩子正確的思考模式,成為一種適得其反的教育。

有好幾次,我曾試著用這樣的方式告誡兒子,想藉此約束他的行為,所以那時常說的話,不是「等一下你就會被老闆趕出去了。」就是「你再不乖,阿姨就來罵人了。」等等話語。總覺得這樣一說,一定可以約束孩子的不良行為,沒想到經常事與願違。

從某次在餐廳內與兒子發生的真實情況中,筆者得到許多省思。那一天,筆者和兒子無意間發現了一間燈光美、氣氛佳的餐廳,母子倆就想進去好好享受一頓大餐。沒想到興高采烈的點了一道餐點,卻不合胃口。

兒子於是開始玩起刀叉,弄得嘰嘰嘎嘎響,鄰座的倩侶白了我一眼,我只好再對兒子使那一招:「你再不乖乖吃飯,老闆就會出來罵你,把你趕出去!」經歷了這次的事件,筆者深深覺得,教孩子自律的能力,要比恐嚇、威脅來得重要多了。

教孩子自律的小絕招

要教導孩子自律並不難,您可以透過幾個方法來試試看:

直接告訴孩子
直接了當的告訴孩子,他做錯了什麼?為什麼不能做這些事?例如:在火車或公車上不能吵鬧、嬉戲,是因為遵守公共場所禮儀與安全問題等等因素的考量。

角色替換法
跟孩子玩玩角色互換的遊戲,加深他的印象。由您扮演調皮、不遵守規定的孩子,而孩子則扮演媽媽或其它關係者,讓他看看自己吵鬧、不遵守規矩的模樣,並說說有什麼感覺。相信透過多次類似的互動,孩子的行為會收斂許多。

將心比心
平常若見到相關的情況,也可以即時告訴孩子:「如果你是這位公車司機,一定不希望有小朋友在車上吵鬧或嬉戲,對不對?因為你怕小朋友在車上受傷,所以必須一邊開車,一邊注意那個小朋友,這樣會讓你開車的時候無法專心,好危險哦!」

透過這種理性的對談,讓孩子學著將心比心為別人設想,相信能增強他的自我約束力。

家長以身作則
孩子會有樣學樣,所以家長的一舉一動,孩子是看在眼?、記在心?,這對他的言行舉止影響很大。筆者的兒子身高超過115公分。坐捷運已經要買全票了,不只如此,帶他上高級餐廳也要算一個大人的費用,因此,朋友都教我要如何「投機」省錢。

例如:「坐捷運時,如果被發現了,再去補票就好了。」筆者聽了一笑置之。我心想,自己可以這麼投機,但孩子呢?他心中不會產生疑問嗎?「為什麼我已經超過那條線了,卻不用買票?」「為什麼我要跟在媽媽後面,用鑽的進月台?」

其實,我和兒子的想法是一樣的,超越了那條115公分的線,就表示他已經長大了。所以當兒子知道自己超越那條時,他高興的跳起來,母子倆興奮的跑去買票,旁人一定覺得我們很奇怪吧?

現在每次搭捷運,兒子總會先去量量身高,確定自己超過了那條線,才雀躍的去買票。我倒不覺得這樣做「虧大了。」反而感覺像是「賺到了」,因為孩子長大的成就感充滿在我心中,而孩子也體會到:「我已經長大了,就應該要有長大的樣子。所以要遵守各項乘車的規定、自我約束,因為手中握著那張捷運車票是自己的,而不是媽咪的。」

自我約束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強,也會因道德約束力的出現而強化,它是一種人類的本能。您如果常使用,它就會發揮最大的力量,但如果棄之不用,它就會日漸消失。您想培養一位自我約束力強能夠自律的孩子呢?還是遇到問題時,只是一昧將責任推拖給別人的孩子?

聰明的您,一定知道該如何抉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