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孩子改善偷竊行為
網路文章
如何輔導孩子的偷竊行為
所謂預防,並不是想用何種方法使兒童偷到我們的東西,我們曉得偷竊除了極少數天性的以外,大部份是後天養成的,此與說謊差不多。故我們應在其發生之先,先抑止偷竊的動機及行為。
一、了解幼兒偷竊行為背後的原因。對孩子來說,許多新奇的東西多會引發他想占為己有的慾望,老師及家長須了解偷竊行為的原因,給孩子們一些線索,使其可依循正確的社會規範,導正他的不良行為。
二、立即糾正。當我們有發現孩子的偷竊行為,宜適時、適當的給予糾正,並提醒孩子正確、適當的利社會行為。
三、學校與家庭的相互合作。不論在學校或家裡發生偷竊行為,成人們都應該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由父母師長雙管齊下,共同運用一致的輔導策略幫助孩子。也要注意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其人格,給孩子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四、運用行為改變技術的輔導方式,例如代幣制或是增強等策略。可以運用行為改變的行為模式,循序漸進改掉孩子的不良行為;或使用增強的技術,增強孩子的正面行為,讓其偷竊行為逐漸降機,直到完全消失為止。
五、認知學派的輔導方式「思考中斷法」可用來改正孩子的偷伽行為或因一時興起所引發的慾望,而「自我指導法」則可以使個體產生自知,終能自制而改變行為。
對於較大的孩子,可以協助孩子運用「思考中斷法」,停止自己想要將喜歡的東西占為己有的念頭,並學會延宕慾望獲得的時間。如前述的小朋友因要貼紙而偷竊,便可以指導孩子學習克制、運用延宕滿足時間的方式來減緩偷竊的動機。再運用道德勸說,配合「自我指導法」告訴自己:偷竊是不被允許的,引發孩子更高的道德意識感,透過這些方式引導孩子逐漸不在偷竊。
六、實施家庭調查訪問。家庭調查及訪問可以了解孩子家庭生活的情形、社區環境、交友狀況…等,並可尋求家庭與學校協同輔導孩子。
七、進行個別心理輔導。給予孩子心裡的支持與輔導,糾正他不正常的觀念,引導孩子以合理的、社會站同的方式來滿足自己心裡的慾望及內在需求。
家庭方面:
(1)明確定義偷竊行為:只要孩子拿了不是屬於他自已的物品,我們就得認為他有「偷的行為」,必須加以妥當處理。許多角長會認為孩子只是「借用」,沒有「偷竊」的意圖,而對偷竊行為最有效的處理方式,父母應在日常生活中,養成兒童尊重個人所有物的習慣。
(2)偷竊行為的後續處理:父母應拒絕兒童以任何遍詞、理由止避其行為之責任,而應要求其負起責任,如以過度矯正法來負責等。
(3)增強其無偷竊之期間:當兒童表現銀好時,應予以鼓勵增強,以避免兒童因缺少增強而故態復萌。
(4)平時多加注意。在懷疑兒童有偷竊行為時,與其到他的房間中搜尋,加以審問偵察,不如對其平常行為多加注意,發現有不屬於他的物品帶品家時,立即處理。
(5)發現兒童偷竊時要有耐性嚴密的監視,如斷定是過渡時期的現象,則要忍耐,同時要準備幾種他所愛的東西,轉移他的目標,滿足他的要求。
(6)當年幼兒童有偷竊行為時,先是予以勸導,若屢次勸導無效,即將其東西拿走,使其嘗試到失物後的痛苦,然後將東西交還,再趁機加以開導。
(7)適當滿足孩子的所有欲,如每日給多適量的零用錢,或提供機會孩子藉著工作獲得物質上的報酬。
學校方面:
(1)很清楚的和學生說明對於竊盜行為的看法及處理方式,並切實執行。
(2)小心觀察看顧兒童的行為並錄其不平常的行為現象。
(3)避免成了「偵探」一般的尋找小偷,而能對主體一視同仁的找尋失物。
(4)對於學生予平常的行為或有問題的物品多君以關切詢問。
(5)避免對曾有偷竊行為者按上標籤,影響其人格發展。
(6)處理兒童偷竊行為要十分小心,應先研究他的動機何在?然後再採取對付的行動,看孩子是不是常偷。常偷何物?為什麼偷?偷了做什麼?
(7)發現兒童的偷竊行為後,不可公諸大眾,保留兒童自尊心,使其知過改過,以便後日有臉重新作人。
(8)處理偷竊的兒童要表示和他親近,使兒童信任您,然後再平心靜氣加以開導,使其知道從前的行為不對,預不要再提,一面將所竊之物祕密送回原處,如已用過或損壞,應設法補償。此後常常誇獎他的好處,講正直的故事給他聽,引導其情緒朝正當處發展。
(9)如兒童偷竊是助人之舉,應暗示他動機是好,但手段不對,要以社會允許之行為來達到目的。
(10)如果證據確實而且偷竊行為繼續發生,應通知家長,請其加強管教。
(11)有時孩子以偷竊作為一種惡作劇,以表示對於過嚴的父母或教師的反對。此種孩子常常是沉默寡言者,藉此獲得教師的特別注意。因此,教師平日應多加注意與認可,以防止偷竊行為的發生。
(12)平時告誡學生要好好看管自已的東西,也不要貴重的物品到學校來。
其實孩子偷竊的行為不外是希望被注意的徵兆,或是孩子成長到一個階段的象徵。有些孩子覺得自己在家裡不被重視,所以用偏差行為來吸引家長的注意(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渴望被關注),這種情形常常是發生在家長忙於工作,或只注意家中特定子女的家庭,如果家長能夠明白孩子偷竊行為背後是渴望被注意,那家長只要多陪伴孩子,偷竊行為自然會消失。
偷竊也是孩子成長的階段象徵,就像從男孩子的喉結,或是女孩的月事來判斷他的生理成長階段,偷竊就是一種成長時期心理的階段的外顯行為,此時正是帶領孩子心理成長的好機會。隨著孩子成長需求也越來越大,有時為了同學間的比較所以自己需要一些物品、有些是孩子喜歡但父母禁止東西、有時為了交朋友請客等,而當孩子需求大到無法自己滿足時,孩子就會開始創造自己的解決方法;而偷竊就是一種解決方法。而且偷竊行為可以立即滿足需求,因為他不需要被要求條件交換,也不需要去與他人交涉與溝通,所以在大自然法則下,孩子當然會選擇這條路,就像多數家長自己的成長過程,也曾經都有過偷竊的行為。一開始孩子的偷竊會很笨拙,就像是偷吃的小孩忘了抹嘴,嘴上總會留著餅乾屑,偷竊與說謊很像,技巧是可以被訓練,隨著經驗的累積,聰明的小孩很快發展出新的且不容易被發現的偷竊技巧。隨著需求越來越高,滿足的方式又如此容易且快速,漸漸的孩子的道德感也開始淪陷了,問題就更加不容易被處理了..!!
如果偷竊是為了滿足需求,但人生本來就無法全部需求都立即滿足,那我們該如何導正孩子的偷竊行為,且引導孩子去學習適當滿足需求的方法?以下提出三種導正孩子偷竊的方法,這些方法在諮商的家長常常得很有效果,也就是截流、疏通與正源:
「截流」的方法是,當家裡的孩子開始第一次被發現到偷錢的行為時,最重要的就是避免孩子再輕易拿到錢,這並不是考試,不能在處罰小孩子偷錢行為後,又把錢放著測試看看剛剛處罰的效果。如前面所說,偷竊是需要練習的,但你如果不小心沒收好錢或是故意測試,只是增加孩子練習偷竊的技巧而已。孩子的邏輯思考還無法思考後果的情況下,一定會再嘗試,所以家裡的錢,不但要算清楚,還得要收好。
「疏通」的方法就是學習需求的控制。孩子一定會有一些需求:買自己想玩的玩具、在學校要喝飲料、跟同學去逛街。所以當偷錢的行為出現後,家長可以開始給孩子適當的零用錢,並且在某種規則下讓孩子自己決定購買的項目,例如規定孩子零用錢可以喝飲料、買文具,但不能打電動,只要打電動,就用做家務進行處罰,但切記千萬別以縮減零用錢當罰則,因為這樣會回到原點。給零用錢的多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門課。給過多孩子的需求會過度膨脹,給太少孩子需求無法滿足的問題還是在原點。另外隨著孩子成長物質的需求會越來越大,家長要讓孩子從小有機會學習「延宕滿足」,就是想要的需求要學習排順序滿足、存錢來購買、或是等到生日時才能要求,這些都是在協助孩子學習等待。
「正源」的方法就是品德教育。該截流就截流,該疏通就疏通,但這些都是治標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完整的道德教育。正確的道德教育才能讓孩子在面臨需求的抉擇時,能做出正確的是非判斷。道德教育需要家長以身作則、不厭其煩告訴孩子、讓孩子對於你說的道理有所體會;例如你要讓孩子明白「物權」觀念,那家長也需要尊重別人或孩子的物權。如果家長要讓孩子知道金錢是父母的辛苦工作報酬,那你需要讓孩子看到你工作的辛苦,也可以讓孩子嚐試打工以換取需求滿足。如果你要讓孩子學習為自己偷竊付出代價,那你需要讓孩子為自己偷竊行為負責任,如要孩子做勞務來賠償所花掉的偷竊所得,讓孩子自己體會與思考需求滿足方法(偷竊)後的代價,並且一定要不厭其煩的告訴孩子偷竊所帶來的道德及法律的問題。
如何才能讓家長說的話孩子願意聽到心裡,就是家長要與孩子有好的親子關係。當孩子知道自己所做的行為會讓父母難過後,孩子就不容易違悖你所設定的規則,不過好的親子關係需要考驗家長的智慧,孩子需要陪著成長,陪著了解他不同時期的需求。有時需要是一雙很炫的鞋子,有時只是陪著他走過考試的挫敗、失戀的痛苦、或是好友的背叛,重點是要讓孩子明白你對他的付出與了解。當孩子出現問題時,家長總是會感到害怕與擔心,但其實只要一些技巧與用心,並且陪著孩子一起成長學習!!
所謂預防,並不是想用何種方法使兒童偷到我們的東西,我們曉得偷竊除了極少數天
性的以外,大部份是後天養成的,此與說謊差不多。故我們應在其發生之先,先抑止偷竊
的動機及行為。
一、加強幼兒「同理心」的宣導與建立,配合機會教育,建立幼兒尊重物權的正確概念。
二、教育機構可提供幼兒豐富的活動,增進他的表達能力,肯定自我獲致成就感與價值感的機會。
三、成人可利用「良知教育」引導孩子發展幼兒內省、自我省察的能力,並給予自我檢討的機會。
四、指導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肯定自我,協助幼兒學會延宕慾望之滿足或運用合於社會規範的滿足方式。
五、教師須掌握觀察並紀錄幼兒在物權方面的觀念及行為,即時協助幼兒,但需要注意到幼兒的「隱私」並「尊重」的原則。
六、當幼兒拿東西到學校分享時,必須建立明確的規則。
七、父母師長平時應盡量多和孩子接觸,隨時注意孩子的行為並且以身作則。
八、等兒童心理發展到能了解人權、物權時,先尊重他的所有權,再指導他尊重別人的所有權,兒童的玩具,書籍讓他自已管理,不得允許,不要拿他的東西,但要鼓勵錈分他的東西給人家玩。
九、凡是拾得的東西,無論是物是錢,即應叫兒童送回原處,不可叫他享受沒有支付相當代價的東西給人家玩。
十、養成兒童對金錢有正當的態度,不可用金錢慣壞了他們,更不可過於吝嗇,應給兒童必須零用錢,但不指定他做某一件事,如此則易做假帳騙人。
十一、要使兒童每天有愉快,有條理的生活,防止其心理變態,致演成不良的行為。
十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與教師應設法使兒童與壞的朋友不要接近。
十三、對兒童讀物,父母及教師應加以選擇,有些讀物專門暴露些社會的罪惡,人類的弱點,例如:賭博、貪贓、搶掠等消息,易引誽兒童墮落。
十四、兒童的慾望,應使在被認可的行為中取得滿足,如兒童家貧,學校對買不起圖書儀器的兒童,應有所幫助。
為何小孩子會有偷竊的行為?<轉載>
以發展心理學來說,幼兒在四歲以前尚無物權概念,無法分辨物品是他人的,不可以自己拿取,所以這時候和他說不能拿別人的東西,其實他是不能理解其中的道理。四歲以後物權概念逐漸發展,孩子若仍舊出現偷竊行為,可能的原因有:
一、模仿成人行為
父母本身的行為就會貪小便宜,順手牽羊,自然孩子也會學習;或是當發現孩子偷拿他人物品時,反而給予鼓勵,或是故意忽視,孩子的行為受到增強,也會成為習慣。
二、需求無法滿足
父母本身太過小氣、吝嗇,讓孩子從小處於物質需求無法滿足的情況,自然也會產生偷竊行為,當然不是說父母一定要滿足孩子每一個物質慾望,只是太小氣也不好啦!
三、吸引成人注意
以行為心理學來說,成人的反應也是幼兒學習的增強物之一,如果幼兒第一次偷竊,成人對他做出生氣的表情,甚至打他、罵他,在他感覺來說,偷竊是能夠成功引起成人注意的行為,下次他想要吸引注意時,自然的偷竊成為一個手段。
四、「偷竊癖」
有難以控制的偷竊慾望,伴有偷竊行動前的緊張感和行動後的輕鬆感,偷竊的目的並非迫於生活需要,或在於自己或他人獲得經濟利益,所偷的東西多數價值不大,而且可以付得起,通常把東西存起、送人甚至丟掉,不過這心理障礙並不常見。
在孩子第一次上幼稚園時,比較容易出現偷竊的行為,因為學校的玩具通常孩子可以自行拿取,而且可能因為好奇或是不想和其他人分享,就順手帶回家了。家長若是發現孩子書包中出現不屬於家中的玩具,首先請孩子說明物品的來源,並詢問孩子的理由。
之後對孩子說明不是自己的物品在沒有經過同意之前,是不可以隨便拿取的,如果真的很喜歡,可以告訴父母需求,再討論如何購買〈是自己存錢,或是其他方式〉。
最後,陪同孩子將物品歸還失主,並由孩子自己道歉,讓孩子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必須自己負責,但是父母仍會陪在他的身邊,並不會因此而不愛他。
專題報導-我的東西不見了
政治大學心理系 許文輝教授
偷竊行為的產生
年紀小的孩子若會有偷竊行為,也就是看見喜歡的東西,就把它佔為己有,那是因為對物品所有權的觀念不清。倘若孩子十歲以後,仍然出現有規則的偷竊行為,可能表示小孩子心中有嚴重的情緒困擾,必須趕快加以引導矯正。
一個行為的產生,雖有一個主要因素,但沒有一個偷竊行為,是由一個單純的因素所形成,它常含有許多複雜的成因。
因為想滿足所有慾
孩子看見喜歡的東西,卻沒錢去買,父母也不允許購買的情況,就容易引起不如去偷的想法,再加上投機心理,一旦僥倖得逞,便食髓知味,而逐漸養成不良習性。最近尤以沈迷電動玩具,以至入不敷出而發生偷竊行為的孩子為最多。
家人管教態度失當
有些是家人或父母過份放任或溺愛,以至縱容養成不良行為;有些是庭對子女態度過於嚴厲,子女失落物件就遭責罵懲罰,所以會偷別人的物件來充數;有些則是父母對子女零用錢嚴格控制,促使子女藉偷來達到個人物質慾望的滿足。
交友不慎
同儕間若有人將偷竊當作一種冒險刺激的遊戲,並誇耀偷竊所得,則他的朋友也會受影響;另有些人身陷竊盜集團,以偷竊為能事;這都是形成偷竊行為的因素。
如何幫助有偷竊行為的孩子:
我們應對於這些有偷竊行為的孩子保持平常心
偏差行為不是首惡事件,愈強調或貼上標記可能會使他更加自暴自棄。父母應適當滿足孩子的慾望,畢竟學生主要的經濟來源還是父母,當孩子很想擁有什麼東西時,父母可以用獎勵的方式給孩子。若東西的價位偏高時,應很明確地告訴孩子分析給他聽;或用分配的方法,父母提供六分,孩子利用自己零用錢負擔其餘四分;或者共同訂可行方案,提供機會讓孩子瞭解自己賺的可貴。
父母也應以身作則
培養子女勤儉節省的習性並養成儲蓄的好習慣。家庭中金錢、物品的放置,應避免讓孩子產生誘惑,孩子持有物的來源應加追查,發現孩子與不良朋友交往應設法制止,如轉學或遷居,並讓孩子想像失竊者可能的感受和遭遇,對子女無心過失,切勿過分責打,這些都有助於改善孩子的不良行為。
父母應主動和學校老師配合
請老師多注意與認可孩子,吏孩子不會以惡作劇的偷竊行為來爭取老師的注意力。要培養孩子的自尊心與榮譽感,多講述法律常識,說明偷竊可能受到的制裁和後果。請老師提醒同班同學要好好看管自己的東西,不要帶貴重物品到學校來,上下課注意清點物品,在自己的東西或公物都標上名字,或作記號以少失竊的機會。
當自己的孩子有任何偏差的行為,千萬不要放棄,應主動積極地幫忙他,因為孩子是你們自己的,了父母外,還有誰對孩子是最重要的,且最能幫助他的呢?
本文摘自(兒女心父母情)
孩子有偷竊行為,父母該如何處理
一、瞭解孩子偷竊動機:
(一)因缺乏而偷竊?所有權的觀念不清楚?
(二)希望獲得注意力?或獲得同儕認同?
(三)因不滿而偷竊,故意偷對方的寶貝物品或把它藏起來,讓對方難過?
(四)父母將錢任意放置。製造孩子偷竊的機會?
(五)食髓知味,偷竊沒有被發現或者沒有得到適當的處置,以致助長偷竊行為?
二、預防偷竊之道:
(一)瞭解孩子的生活,發現不明物品,問清來路。
(二)教導孩子正確使用零用錢的觀念。
(三)妥善放置金錢,不使孩子任意拿取。
(四)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瞭解孩子的心情興需求,給予妥善回應。
三、如何處理偷竊的行為:
(一)接受事實,以尊重、接納的態度引導孩子面對問題,不要為了顏面袒護孩子,那將養大其胃口。
(二)父母可以責罰孩子,但不能輕易撕破孩子的臉,父母若尊重孩子,孩子就會尊重自己,有了自尊,就不會輕易去偷竊或做其他不好的事。
(三)耐心的探討孩子偷竊的動機,是別人聳恿?不會自我控制?還是故意要引起父母的關心注意……再因應其原因採取適的解決方式。
(四)當要孩子親自送還偷來的物品,以學習為自己行為負責,如果必要,父母可以和他一起去。
(五)物慾控制訓練
延遲滿足物慾的訓練,當孩子有真正喜歡的玩具、物品時,不要立即買給他,讓他學會將自己的零用錢累積起來再去買,或者設立一個目標,當他達成時再買給他做獎勵,並教育孩子規劃零用錢的方法,學習比價觀念,用自己的能力去購買喜歡的東西。
(六)適當處罰(使孩子學習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為偷東西的行為付出代價)─
1.剝奪他喜歡做的事,如停止看卡通一週,禁止打電動...等。
2.暫停給予零用錢。(日常所需物品及零食由父母提供,表現良好,正常後再恢復給零用錢)。
3.協助作家事,打掃庭院等等。
4.其他:每個家庭常用且有效的方法。
(七)如果孩子偷竊行為一直不能改善,成為家庭中長期的問題時,可以請心理輔導人員進行專業的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