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蘇老師:避開教養盲點 收服小搗蛋


2013-11親子天下雜誌51期   作者:蘇明進

我的朋友很有意思,每回去她店裡剪頭髮時,她都會和我分享她嘉義老家的小姪子近況。這是一個農事忙碌的大家庭,小姪子剛上幼兒園中班,一天到晚活蹦亂跳的闖禍不斷。不管是爸媽或家中長輩,對這位頑皮的小姪子都相當頭疼。

例如,這次我們的話題是這樣開始的:「蘇老師,怎麼辦,我覺得我們家小姪子愈來愈皮了。這次我回家去,發現他竟然會爬到貨車的車頂去。我說『這樣很危險趕快下來』,他還不肯耶,我說『我會生氣哦』,他才乖乖下來。結果我一轉身,他又爬上貨車的車頂上去了……」

我很喜歡聽她聊到這些故事,也從這些故事中去反思我自己的教養觀點。令我佩服的是,才二十多歲的她面對這些事情十分有智慧,能客觀剖析其中的原因與解決方法。

在很多講座裡遇過許多憂心忡忡的爸媽,發現每個家庭裡都有需要擔心的孩子,每個家庭也都有它各自不同的問題,這就是原生家庭的盲點。但身陷在其中的成員不容易、亦或者不願面對問題的本身;以至於孩子的狀況一直存在著,整個家庭也始終籠罩在灰暗的擔憂裡。

找出原生家庭的問題是重要的,因此將我們的聊天過程記錄下來,願你我能更清楚看到我們自己家庭裡的教養盲點。

盲點1 把打罵當教育

關於爬車頂話題,我說:「你家小姪子會愈來愈皮,這其實是因為他一天到晚被罵,所以有些話他會故意充耳不聞,一點效果也沒有。」

朋友說:「對呀,他真的一天到晚挨罵,闖禍被罵、吃飯被罵,連看個電視也被罵……我就跟他說:『為什麼姑姑回來後,都看到你整天被罵啊?』」

我說:「帶了那麼多屆學生,發現比較調皮、行為有狀況的孩子,大多數都是很聰明的小孩。但是因為他們夠聰明,知道大人們的弱點或盲點在哪裡,反而把聰明用在終日玩樂和逃避責任上。大人們如果沒有引導他們把聰明運用在正確的地方,就會一天到晚在和孩子的偏差行為對戰。」

朋友說:「對呀,他真的很聰明,他現在已經可以看懂大人的眼神,知道自己快被揍了,他就躲進大辦公桌下,這樣就打不到他,他會和大人談條件,例如只打三下就好,他才會願意出來。」

我嘆了一口氣,說:「這種打罵教育,只會讓他的心思一直處在如何逃避處罰上,卻欠缺內心感到愧歉的反省歷程,那麼將來他還是會繼續犯錯下去。」

朋友接著說:「其實我發現跟他好好說,他真的聽得懂。像上次他一直看電視不吃飯,我就說:『你再不吃飯,我就要把電視關掉。』最後我只能真的把電視關了。他爸看到他在哭,就跟我說:『你給他看電視又沒有關係。』結果反而是我姪子說『姑姑說吃完飯才能看電視』,就真的不看電視了,乖乖的把飯吃完。」

我深感贊同的說:「對呀,和孩子好好說話,比起對他大吼大叫,真的有用太多倍了。」
盲點2 以為孩子什麼都不懂

朋友說:「嗯,但是我發現我們家人都會認為他年紀小,跟他講這些沒有用,他根本聽不懂。例如有一天他邊吃飯邊玩,我爸就把電視搖控器拿走,結果他生氣的亂講話,還從我爸那搶回搖控器。我當下制止他,並且跟他說道理,我爸在一旁就說:『不用跟他說那麼多,沒有用啦,先修理一頓就對了。』」

朋友繼續說:「後來我把小姪子帶到一旁,我說:『你這樣對阿公很沒有禮貌耶!』他說:『是阿公先開始的,誰叫他要關掉我的電視。』我舉了很多的例子給他聽,最後我家小姪子說:『好啦,我知道我做錯了,姑姑,那我先去和阿公道歉。』他真的跑去和我爸說:『阿公對不起,我不該對你那麼沒有禮貌。』我爸卻回他說:『你別假了,你只會現在乖一下子而已,待會又需要人修理了。』所以我家小姪子生氣的說:『姑姑,你看,阿公每次都這樣講話,我以後都不跟他好了……』」

我嘆了一口氣:「唉,這就是原生家庭的教養盲點。其實不管孩子年紀多小、或已經進入青春期了,只要願意和他好好說,他還是能體會到『大人不想處罰他,只是想教會他』的心意。」

盲點3 和孩子談條件
「我這次回去啊,我發現姪子變得很會跟人談條件。他會說:『姑姑,如果我沒有被罵的話,你要買玩具給我。』他還指定要買什麼禮物耶!」

我說:「那是因為你們家的大人們,都用談條件來和他溝通。要他做什麼事情,都附帶一個好處,長久下來孩子就會覺得把事情做好,都可以得到報酬。」

「對呀!」朋友說:「像這次回去,我看到他不乖被他爸修理,結果他哭了很久都停不下來,我哥就說:『好啦,你不要再哭了,你不哭我就帶你去買糖果。』我聽了整個傻眼,跟我哥說:『你打了他,又拜託他不要哭,那你剛才為什麼要打他?下次他肯定還是會哭給你看。』」

我很有同感的說:「和孩子談條件,真的很危險。我有家長用『功課寫完就可以玩三十分鐘電玩』、『做家事一件就有零用錢十元』來和孩子談條件。長期實施下來,孩子只在乎能玩多久的電玩,卻忽略了寫功課的意義;孩子會開始嫌棄做家事的錢太少,卻忽略了家其實是全家人共同扶持、彼此照顧的地方。」

和孩子談條件,看似能讓孩子最快達到大人們的期待,但是在「感覺雙方都達成共識」的背後,其實無形中正在混淆孩子的價值判斷,讓他錯誤的認為做這些事情,都是為了大人。

同時,每次都和孩子談條件,長久下來就會把孩子的胃口養大,下一次要驅動他的動機,就必須端出更誘人的條件來才行。

盲點4 只希望孩子不吵鬧
我換了話題,問道:「你姪子應該沒有玩伴吧?你家裡會有人陪他玩嗎?」「沒有耶!他都一個人在院子玩比較多。所以我回家時,他都會要求我陪他一起玩,」朋友說。

我說:「這孩子某種程度來說很可憐,他過得很孤單。而這就是為什麼你很嚴格的管他,但他還是很愛你的原因:因為你會傾聽他說話,因為你會講理,而不是對他鬼吼鬼叫,因為你會願意花時間在他身上,陪他一起玩。」

朋友說:「對呀,家裡真的都沒有人陪他玩,他一天到晚喊著『好無聊』。我也不明白為什麼他媽媽要常常限制他這個不能玩、那個也不能玩。例如他要我陪他在院子裡玩水槍,他媽媽就說『不可以』。我家小姪子就會生氣,可是她又不願意花時間陪小孩子玩。」

「男孩子本來在生理構造上就和女孩子不同,體內的睪固酮一天到晚讓他們活動力十足、活蹦亂跳的。也因此他總是覺得無聊,老是闖出一些自認為有趣的禍事來。」

我繼續接著問:「你家小姪子應該很愛看電視吧?像這樣把孩子限制在家裡,什麼事也不讓他做,又不願意投注時間陪他一起玩,他們只能整天看電視,零食一口一口塞,把自己養成一個小胖子。愛看電視的孩子,同時也是心靈很孤單的孩子,這是在大人們的默許下所養成的壞習慣。」

朋友嘆了一口氣,說:「說穿了,就是大人不願意花時間來陪伴小孩。」

盲點5 忽略了孩子的心意 
朋友說:「我們嘉義老家是在種水果,這次我回去看到大家都忙,我就問小姪子要不要來幫忙貼包裝標籤。他媽媽聽了馬上說:『不要來亂就好,他怎麼會呢?』我就

說:『會啦,他會啦。』我示範一次給小姪子看,他真的做得很好,他媽媽在旁邊看著,一邊笑一邊說:『猴囝仔,沒想到你還真的會啊!』氣得小姪子『哼』一聲就跑掉了。我在後頭叫他:『你回來幫忙啦,姑姑覺得你很棒耶!』他則是嘟著嘴說:『不要!媽媽每次都這樣講……』」

「這真的很可惜!你家小姪子很努力想表現出他的心意,但是大人們非但不珍惜,反而還澆他冷水,幾次之後他就不想再嘗試了。因為他的心裡會想:反正我再怎麼努力也沒有用,你們大人根本就不在乎。」

朋友說:「對呀,他的心裡只會覺得沒有人認同他、肯定他,以後再也不會想要幫忙了!」

每一位孩子都想要努力表現出自己最棒、最體貼的那一面,不管是乖巧的孩子、或調皮的孩子皆然。然而孩子之所以能持續表現乖巧的行為,是因為他的爸媽總是用心呵護著孩子背後的心意。

我們應該要多讚美孩子、肯定孩子,並且讓這樣好的行為繼續延續下去才是。

孩子就是一個家庭的縮影。孩子的問題,源自於大人們對待他的方式;要解開這些問題,也該從大人本身去尋求答案。

少說一些負面的話,多給予一些正面行為的支持;多陪伴他,多花一點時間陪他一起玩。這樣才有機會看清原生家庭的教養盲點,用深厚的親情找出改變孩子問題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