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人格形成期,可能遠小於多數人的想像

孩子的人格形成期,可能遠小於多數人的想像。 0到2歲的小孩屬於「無律期」,身體會不自主的隨意動作,目的在訓練肌肉與腦部發展;3歲到7歲為「他律期」,孩子會從大人的眼神或命令來規律自己,但這階段的小孩較不能自律;要等到7到11歲時,孩子才進入「自律期」,開始學習進行自我管理。如果品格是一種是非對錯的價值判斷,以及獨立生活能力之培養的話,那麼,是否要等到孩子7歲以後,進入「自律期」才開始教呢? 錯!品格教育就是家庭的教養觀,孩子成熟階段前的「他律期」才是品格教育的黃金期與奠基期。人格的形成是一個內隱學習機制,孩子不知何時學的,父母也不知何時教的,但一旦刺激出現,反應就會出現;而且這個從父母身上模仿、學習來的內隱效果會很長久。
 

「幼兒教育最重要的是教品德,而不只是教知識。」品格並不難教,陪伴、鼓勵─可促進溝通效率:
一、每天至少要花20分鐘陪伴小孩:

父母每天都要花至少20秒擁抱自己的小孩;花至少2分鐘靜下來專心聽小孩說話;花至少20分鐘陪伴小孩,一起做作業、寫功課、共讀或做勞作。


二、充分且有創意的親子溝通:

父母與其說教,不如用說故事、親自演示方式,會比單向命令更有效。也可以用「置入性行銷」,運用創意,把想傳遞的觀念,融入遊戲或課程,比如讓小孩透過玩「分類遊戲」來達到收拾玩具的負責任態度。
 

三、以身作則:

不要以為孩子小,就什麼都不懂,小孩的是非對錯觀念都是來自於模仿和學習父母,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帶來影響。當大人不能以身作則時,所有對小孩的要求也會失去信任與接受的基礎。
 

四、讚美、肯定與鼓勵:

舉例說,若對孩子說:「你好有禮貌喔!」他可能無法理解「禮貌」是什麼意思;父母應進一步解釋說:「禮貌是善意且熱情的對待別人,你剛剛跟隔壁阿姨打招呼,有沒有看到她很開心?你的禮貌可能會讓她一整天都很高興喔!」,看到孩子缺乏好品格行為時,要掌握即時機會教育,馬上示範正確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