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不得孩子吃苦,將來他會更苦!
玉不琢不成器,許多父母養小孩是把小孩捧在手心上,怕他凍著、怕他餓著、摔著,其實這種過度的保護,只有讓他更低能、更依賴、更不知如何面對人生的大風大浪。
漫漫的人生旅程,遭遇挫折或心靈受創總是難免的,所以,我們教育孩子時,也應給予孩子在適應能力方面的教誨,讓他們在挫敗中重新站起來,在失望中重新拾回信心,面對人生,多一分彈性和迴旋空間,在這些磨練過程中,父母應把握以下這些基本的教導原則。
第一、 放手讓孩子嘗試錯誤
如你一直過度保護孩子,不願讓孩子承受失敗或受到一點傷害,那麼,他將永遠無法有機會自行面對問題、處理問題,就像溫室的花朵,禁不起外界的狂風雨暴。所以即便你在第一時間就想直接介入,幫孩子解決問題,最好還是控制自己,只要孩子的身體無傷,就讓他從錯誤中、困境中摸索自己該走的路吧!美國兒童專家法斯樂曾說:「讓那三歲的孩子走在海邊滿布怪石的小徑吧!」又說:「母親不肯讓孩子走,讓他有跌跌撞撞的經驗這是最好的機會教育,不要過度保護孩子,讓孩子體驗生活,這就是人生。」
第二、 提供經驗教孩子彈性面對人生
父母親要以幽默方式表述自己的人生起伏轉折,有時候,可以將自己人生中的一些錯誤選擇或是尷尬時刻跟孩子分享,並告訴他們「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一失一得的哲理,讓孩子也能從困頓中學得淡然和堅持。一時的得失,淡然處之,堅持的是努力不懈的調整和適應。而當父母積極處理自己的困境時,孩子也會從父母身上學到處適應世的道理。
第三、 讓孩子可以隨時接近你
讓孩子知道,他在你心目中是最優先的,你隨時可以撥出時間,聽他跟你訴苦,不管是共進早餐,遊戲時,或睡前,都可以找你商量如何解決問題和疑惑。即使你們夫妻的情分已盡,也要讓孩子有一個固定時間接近你們,這樣才不會影響孩子的成長。
第四、 不要空洞的讚揚孩子
有時候,父母會有一種衝動想大力稱讚孩子說:「你真是唸書高手。」、「你是天才藝術家。」但是這種名不符實的空洞讚美可比不上真實的鼓勵。萬一孩子在堆積木的時造型垮了,無法多出好的造型的積木建築,也不妨改個方式表示:「你才六歲就造出這麼好的造型,垮了真的有點可惜,不過,你哥哥以前也碰上了類似的問題。」這樣孩子可以認同你的評語,不會認為你是誇大其詞,久而久之,對自己的能力有正確的認識,更不會失望而失去在嘗試的勇氣。
第五、 分析失敗的原因
面對失敗時,重點在於如何詮釋失敗,而不在於失敗對孩子會造成怎樣的傷害。舉一個打棒球的孩子為例,當他被三振出局時,他也許心裡會想:「我球技不佳。」或「因為老天下雨,視線不佳。」,或「對方派上最好的選手。」或是「第二球是壞球,我中計了。」有這些想法都不錯,其中有些也許是失誤的原因。而最重要的是孩子能夠從中尋覓失誤、挫敗的地方,並能確實改過,再重新出發。
第六、 鼓勵孩子多照顧他人提升自我調適能力
讓孩子有機會去照顧兄弟姊妹或別人,可以磨練他的自信和獨立個性。從研究個案顯示,能夠幫助別人的人可以提升自我的處理問題能力。所以,鼓勵大一點的孩子多做一些自願服務的工作,例如讓小一點的孩子在家裡幫忙擺餐具等家務,即使你的孩子更有適應力。
捨不得孩子吃苦,將來他會更苦!
日前在聯合副刊看到一篇讀者投書,作者叫佳佳.內容如下:
有一對父母,他們的小孩大學畢業,上班了,有了收入,所以父母不再給零用錢,可是入了社會的小孩.用好的吃好的.追流行.錢根本不夠用.結果丟了一句話給父母"如果你們不能一輩子供給我優渥的生活,那為什麼從小要讓我養成這種習慣?........."
看了打了個冷顫,我們是不是也是這樣的父母?我們要怎樣教我們的孩子愛物惜物?
我今年二十歲,目前因故休學,在一家安親班打工。安親班鄰近便利商店,孩子很喜歡去那裡買東西。常見包子吃一口就丟,飲料喝半罐就不要。洋芋片才吃兩片,就買一包別的來吃。這些孩子平常也喜歡偷藏別人的東西開玩笑,愛看人家著急的神情。
我曾多次制止,他們卻毫不覺得不妥,甚至腦筋還動到我的火車月票上。我生活一向儉約,身上很少帶超過五十元。失去月票,我回不了家,只能投宿朋友家。而我怎樣也沒有想到--竟是他們偷拿我的東西!他們非常聰明,一直等到月票過期了才拿出來還給我。
我說,這種行為是不對的,我會寫在聯絡簿上告知家長。
這些孩子竟然從錢包掏出兩千元摔在我面前:「小氣鬼,才兩千,賠妳就是了!」「才」兩千元嗎?
我還不到可以老氣橫秋地說:「我們那個年代啊……」的年紀,我也沒嘗過貧窮的滋味,但那兩千元也是我辛苦從生活費中儉省下來的,是我半個月的生活費啊!這些孩子竟然可以這麼不屑地從錢包?掏出來摔在我面前!
這讓我想起之前某一次當家教,我看那個孩子家中並非十分富裕,醫科生的我,時薪是可以索價五百到七百元的,但我只要了時薪三百元。我認真地教他,無奈學生不用心,總是想聊天,不想聽課,後來竟挑明了說:
「要不是我媽說,上妳一小時課.給我五百元,我才不想聽妳講這些無聊東西呢!」
原來請我當家教,比請他當學生便宜多了!我不知道這些孩子的家庭是否真的很富裕,但他們生活的態度簡直像暴發戶。這樣對孩子好嗎?
父母不能供應孩子一輩子!
是不是應教會"孩子節儉".比期望孩子以後能賺大錢.維持闊綽生活,可實際多了。
昨天我在教室的白板上心痛地寫下:「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這是一個很古老的諺語,但我不認為這不合時代。教給孩子這個美德,是留給他們一項比萬貫家財還要重要的資產。因為自己.小時候過得辛苦,便盡量給孩子好日子過的家長"請深思",這樣究竟是愛孩子,還是害了孩子。
捨不得孩子吃苦,將來他會更苦!許多父母養小孩是把孩子捧在手心上,怕他凍著、怕他餓著、摔著...其實這種過度的保護,只會讓他更低能、更依賴、更不知如何面對人生的大風大浪。
我的感想:
佳佳的成長環境造就了她日後儉樸個性,也幸好她在安親班工作,可以更清楚的看到現代家長對孩子的溺愛程度已經到了病態階段!像電視劇中的富家子弟,父母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點,儘管孩子不領情,父母總是為孩子將來設想,找了各科的家教老師幫孩子補習.除了讀書什麼都不會,甚至幫孩子找好做壞事的藉口....殊不知是害了孩子!
我認為家長真的該好好反省反省了,我想這種父母不少!
希望,父母親們培養我們的下一代:
獨立.節儉.有自己的想法.接受挫折&失敗,然後重新出發(才不會自殺或得憂鬱症).
可以打點自己的生活,不成為生活白痴.
最重要的是要讓小孩知道:讀書是要為他自己將來鋪路,不是為父母讀的